1018日,唐斌教授带领社会工作本硕学生团队,走进新建区长堎街道80中心社区,以“志愿服务+社区研学+专题研讨”的创新形式,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组会。全天的活动既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,更用爱与陪伴为社区流动儿童点亮了成长微光,真正实现了“在实践中学习,在服务中成长”。

上午:化身“志愿导师”,陪伴儿童开启“美食侦探”之旅

上午930分,学生先以志愿者身份与社区儿童共同开启“小小美食侦探团”的主题活动。首先,志愿者们在社区驻点社工的引领下,鼓励孩子们主动发言、大胆分享,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确了本次活动的任务与目标。随后,一场充满趣味的“组队分工”环节正式拉开序幕。志愿者们采用“鼓励式引导”,帮助孩子们自主组队,并根据兴趣和能力分工,合影留念后,带着装有不同金额的“美食侦探工具包”正式出发。初始资金为0的队伍主动寻找持有100元的队伍合作,在志愿者的引导下,礼貌地向周边店家说明来意、兑换零钱;其他队伍则走进社区商铺,一边认真采访店家的经营发展历史,一边用心挑选美味食物,用镜头定格每一个温暖瞬间。

上午1130分,所有队伍均准时返回驿站,大家将采购的美食整齐摆放,围坐成圈轮流品尝,现场还设置了“美食品味家”环节,为最受欢迎的美食贴上小红花,孩子们在分享与互动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。

下午:深耕社区研学,在调研中探寻服务真谛

下午230分,唐斌教授带领学生来到社区“蒲公英驿站”,开启了一场生动的“社区研学之旅”。师生们依次参观了驿站的功能空间:“巷学堂”是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的核心场地,见证了无数亲子与儿童活动的温馨瞬间;“巧手梦工厂”里,墙上陈列的儿童作品展示集充满童真与创意,这里是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的手工乐园;“童趣冒险岛”专为0-3岁儿童设计,积木、拼图等玩具一应俱全,满足低龄儿童的玩乐与互动需求;“童伴联盟站”聚焦儿童议事会,通过活动为儿童赋能,既培养基本能力,也鼓励孩子们为社区管理提出“金点子”;“彩虹休憩站”(又称“砰砰屋”)是孩子们的“心灵港湾”,帮助他们释放压力、舒缓情绪;“巷”日葵小剧场则通过戏剧活动,帮助儿童打开声音与肢体,提升表达能力和自信心。

社区驻点社工郑甜介绍,蒲公英驿站主要以儿童为核心服务对象,实现全年龄段覆盖——针对6-18岁青少年开展生活技能提升活动,为3-6岁儿童提供早教服务;同时间接服务家长群体,定期开展家长培训,并为社区儿童主任、儿童督导员提供支持,助力社区服务持续开展。并解释到之所以取名“蒲公英”,是因为蒲公英随风飘散的特性,与社区内流动儿童的生活状态高度契合。”据统计,过去三个月,蒲公英驿站已累计开展活动100余场,服务人次达1300余人,目前由两名项目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运营,通过趣味活动培养核心志愿者,为驿站注入持久活力。

研讨:碰撞思想火花,以专业助力社区发展

下午的参观结束之后,唐斌教授还借助社区“蒲公英驿站”场地,组织师生与社区社工围坐一堂召开组会,将实践观察与专业理论深度结合,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。会上,唐斌教授首先邀请80社区社工郑甜分享驿站的未来规划,她表示,下一步将重点打造“戏剧场”特色品牌,同时面向社会招募高素质志愿者,要求志愿者多才多艺、能够独立主导活动开展,为驿站服务提质升级。

对此,唐斌教授回应道,希望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依托,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,为驿站对接、招募优质研究生志愿者,助力志愿团队建设。他同时强调,可打造社区文化墙,通过呈现历史沿革、服务定位、服务群体等内容,将“巷”文化打造成社区特色品牌;同时要仔细琢磨“蒲公英”的品牌内涵,并区分“流动儿童”在社区日常表达与官方规范表述中的差异,让服务更精准、更专业。

随后,上午参与“小小美食侦探团”活动的研究生们依次分享感受,从“如何引导儿童主动沟通”到“如何平衡实践安全与活动趣味”,大家结合亲身经历畅所欲言,在交流与探讨中深化了对社会学实践的理解,现场掌声与笑声不断。

这场“扎根社区、赋能成长”的师生组会,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,让学生们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社会责任,在社区调研中提升专业素养。唐斌教授团队以实际行动架起了高校与社区的桥梁,既为流动儿童送去了温暖与陪伴,也为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了新路径。

(文:太阳城娱乐 姜青青)